邢自强:中国不会陷入日本式的经济陷阱

  • 投资
  • 改革
  • 经济

posted on 24 Nov 2023 under category 政治经济

11月22日,在由《财经》杂志、财经网、《财经智库》联合主办的“《财经》年会2024:预测与战略”上表示,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,当前国内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,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效应,明年要实现5%左右的增长,仍需较强的政策手段。

而如何通过总量刺激政策稳住未来增速预期,邢自强认为,在这方面海内外有很多经验和教训,目前来看,中国不会陷入日本式的陷阱。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,1990—1995年日本政府仍未采取明确的宽松政策,担心泡沫重启,资源重新错配,因此将结构改革置于刺激之上。1996年之后,几轮财政政策放松也始终瞻前顾后,没能起到持续性的通胀作用,导致日本通缩持续了13年。伯南克2003年在日本央行演讲时表示,走出通缩的第一步应该是刺激政策,之后再谈改革。如果过度强调上一轮错配,节衣缩食、减少开支、加速去杠杆,反而会造就经济陷入更长久的通缩状态。

结合海内外经验教训看,中国相比日本有更大优势,潜在增速更高,未来攀升空间也更大。如何发挥我国的优势、充分释放政策空间,这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。” 邢自强指出。

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:

明年经济增长目标是市场主体特别关心的问题,希望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能够制定提振信心的目标。而如何实现目标则至关重要。

1、经济工作会议前瞻,中美财政取向逆转

考虑到全球情况,因为美国经济必然面临财政约束,即使不是“硬着陆”,也会“软着陆”,预计明年增速将会回落,这会对中国外需构成一定压力。在这一过程中,国内政策至关重要。期待中央政府通过“加杠杆”方式,帮助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温和“去杠杆”,从而避免通缩效应。在财政和货币、金融政策协调方面形成“一揽子合力”。

以债务负担为例。当前中国房地产仍在“去杠杆”过程中,与之相联动,地方融资平台也在“去杠杆”,两部门负债合计占GDP比重超过100%。为避免通缩冲击,建议中央政府适度加杠杆。目前看来,中央政府是唯一有能力也有政策空间加杠杆的部门。

与美国相比,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最为健康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,美国联邦政府负债占GDP比重与中国的比重类似,仅20%左右,但目前美国联邦政府负债率超100%,每逢危机美国中央政府必然出手,联邦政府赤字不断加大。相较而言,中国中央政府相对谨慎,国债占GDP比重略超20%,即使考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,也没有超过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率。

2、中美财政取向对比

假设有两个经济体A和B,经济体A的劳动力市场火热,通胀率在5%以上;经济体B的劳动力市场相对疲软,通胀率在1%以下。从理论上讲,经济体B更需要宽财政政策支持,但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。过去一年,经济体A是美国,经济体B是中国,美国政府过去一年财政赤字在高位继续扩张了接近GDP的4个百分点,但中国的广义财政赤字(包括官方赤字和准财政)却收缩了4个百分点。美国采取的宽财政政策推动了经济,是今年其增长超预期的主因。而中国在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去杠杆之际,令人意外的是,财政在过去12个月中的取向也相对谨慎。直到自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后,我国的财政政策最近才有所转向。上个月,中央罕见的扩大了今年的赤字目标,这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在一年当中扩赤字。这一信号颇为重要,显示在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市场去杠杆的情况下,中央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加杠杆,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更为良性的去杠杆环境,缓解通缩压力。

中美的财政取向,如今又进入拐点。美国的财政支出预计将会在接下来12个月出现收缩,导致其经济放缓。而中国自扩大赤字发行特别国债,迈出重要一步,打开了未来财政与货币金融协调发力的空间。2024年的经济形势对比有望发生转变。

3、刺激,重组,改革的“三部曲”

结合中国自身过往的成功经验,和国际的经验教训,我们认为,要打破债务-通缩的恶性循环,三部曲一揽子政策不可或缺,即刺激(Reflate)、重组(Restructure)、改革(Reform)。这需要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起来。当前的1万亿预算扩张,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,依然道阻且长。

首先,房地产市场目前存在超调,仍需政策稳定。本轮去杠杆之后,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,从几年前11%的高点,迅速降到当前的6.5%,作为对比,日本的这一类似幅度的调整过程,花了接近20年时间。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,也受到了地方政府去杠杆的约束。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,而经济中的新动能,譬如新能源、半导体等高新技术板块,当前只占总体固定资产投资的15%左右,新的动能体量还相对较小,所以在新旧动能转换期,需要避免旧动能的过度紧缩。

为达到这一目标,中国需要财政和金融货币政策协调发力,这意味着应逐步摒弃历史上财政赤字须控制在GDP的3%出头这一约束。预计明年中央政府的赤字力度会更大,地方专项债也有望扩容,总体广义赤字占GDP的水平再扩大1.5个百分点左右。财政发力,用于哪些方面?可以更多的支出转移到医疗、教育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上,特别是让这些福利覆盖到广大的农民工等新市民,从而逐步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,提高消费意愿。如果要保持必要的公共建设投入,也可以更多倾向于绿色能源投资,以及城中村改造这些尚未供给过剩的部门。在中央财政发力的同时,货币金融政策应确保实际利率显著低于GDP增长率,有助于尽快走出通缩风险。

在重整债务方面,2022年中国政府类债务(包含地方隐性债务)大约是GDP的100%,这一比例和美国的联邦债务接近,但双方的债务组成则有很大不同:中国政府债务大部分是地方隐性债务,中央政府债务仅仅占GDP的20%,而美国政府债务恰好相反,主要是中央政府(联邦政府)债券。这说明中国将来优化政府负债结构的空间较大。地方化债一揽子方案,需要中央政府部分置换地方的负债,同时强化地方财政的纪律性,未来更多依赖中央更为透明的举债方式。

最后,继续改革,释放生产力。对民营企业营造法治化、透明化、可预见的稳定监管环境,释放其企业家精神。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,提高效率。对城市化进行制度优化,带动新市民的户籍城市化。这些因素驱动下,中国潜在GDP增速在未来3-5年有望保持在4%左右,再叠加刺激政策和债务重组走出通缩阴霾,通胀率回归到2-3%的合意水平,则中国名义GDP增长率将比目前显著回升,并在2027年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。

这些良好的愿景,具体进展如何测量?我们构建了一个框架量化三部曲战略的实施进度。我们的测算显示,中国已启动了关键的第一步,当前三部曲进度大约为25%。具体来看,宽松的财政政策开始启动,尽管力度有待提高。地方债务重组方案逐步落地,虽然具体的中央、地方、银行体系的分担机制尚待明确。通过改革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释放活力,仍有待发力。短期来看,稳定房地产市场、稳定旧基建的新抓手将是市场关注的重点,比如城中村改造、城市更新、绿色产业、新能源基建等。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,这方面也需要中央在特别国债、地方专项债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。

4、中国不会陷入日本式的陷阱

从表象的债务、人口陷阱等方面来看,中国经济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,但实则中国经济优势大于日本。

首先,中国潜在增速远高于90年代的日本。当时日本已经完成经济赶超,生产率、人均GDP水平已经超过美国。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巅峰期,人均GDP已达28,500美元,超过了当时的美国,说明日本的追赶效应已经消失;反观当前中国人均GDP为12,700美元,不足美国的17%,从这一角度看,中国潜在增速和追赶效应远高于日本,这一点市场主体感同身受。比如中国的新能源或高端制造业企业普遍出海替代日韩产品,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升级;再比如深圳各种服务业态的创新意识、服务意识强于香港,吸引香港居民来深圳旅游,这说明中国企业家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依然强烈,并不像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生产效率进步意识和拼搏精神逐渐衰亡。关键在于配套政策如何发挥作用,更好支撑起中国企业家和居民的勤劳、勇敢、刻苦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
如何通过总量刺激政策稳住未来增速预期,这方面海内外有很多经验和教训。19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,美国财政部部长强调让市场自发出清而不进行政府救助,后续引发物价大幅萎缩,经济进入大萧条。新任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,大力救助和介入市场,逐渐帮助美国走出萧条。

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,1990—1995年日本政府仍未采取明确的宽松政策,担心泡沫重启,资源重新错配,因此将结构改革置于刺激之上。1996年之后,几轮财政政策放松也始终瞻前顾后,没能起到持续性的通胀作用,导致日本通缩持续了13年。伯南克2003年在日本央行演讲时表示,走出通缩的第一步应该是刺激政策,之后再谈改革。如果过度强调上一轮错配,节衣缩食、减少开支、加速去杠杆,反而会造就经济陷入更长久的通缩状态。结合海内外经验教训看,中国相比日本有更大优势,潜在增速更高,未来攀升空间也更大。如何发挥我国的优势、充分释放政策空间,这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。

总结来看,当前国内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,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效应,明年要实现5%左右的增长,仍需较强的政策手段。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cRmn_1kOjFrPr1UrEthxww

参考阅读:邢自强:中国经济治理框架的转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