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实现非美化28nm产线的一条可能路径

  • 芯片
  • 华为

posted on 07 Aug 2021 under category 工程技术

原文标题:谈谈非美化28nm与14nm产线的装备技术掣肘,以及国内晶圆代工业的竞争比较

关于最近热议的“非美28nm产线”落地问题,有很多误导性信息,在此作个解读:

【1:关于12吋晶圆外延片的国产化供应问题】:

晶圆尺寸与工艺制程是并行发展的【晶圆尺寸增大→每片晶圆产出芯片数量更多→效率提升→成本降低】;当下国内非美产线仅能凑出8吋晶圆的供应,规格与经济极限就是90nm,90nm以下都需要12吋,14nm自然是12吋(5nm-0.13μm都用12吋,不过28nm区分了先进制程与成熟制程,原因是28nm以后引入FinFET等新设计和新工艺,晶圆制造难度就提高了)。如今,国内12吋的硅料拉锭+切割的良率还不够的,谈其它的就尚早了;国内缺少合格的12吋外延片,而上海硅产据传是拿芬兰子公司的产品充数,而其它几家刚到能拉出个锭,切割良率还是未知,意味着12吋wafer也需要整体外购。就现状来看,完全的<去美产线>,上海可以做到90nm,再以下就不能了;更微缩的制程比如45nm-->5nm的话,中微的国产蚀刻设备曾经宣称可以支持(稍后再讲),但其余的光刻和后道环节都需要进口。以非美化28nm为例,在短期3年内点亮12吋45nm就已然是壮举了。而当下12吋线全部不能排除美国设备。

【2:关于某刻蚀设备宣称的先进节点良率达成,以及对应的解读】:

Y总多次发文宣称可以支持45nm-5nm的刻蚀机。要知道通常dry etch仅是做掩模用的;3年前致使Intel大连厂的班组全员年终奖取消,那只是55nm的节点。业内通识是,dry etch和litho是雕版和翻拍的区别,一般就是用来雕刻掩模,或者最后那层金属引线层(即整片芯片最粗的那层线);3年前,报废大连厂200片wafer的就是这最后一层,55nm的etch;metal都刻不好,谁敢用这台机器刻在硅片上呢?那次事故是把直线刻出了狼牙棒(工厂出身的伙伴原话形容是”狗啃过的”)。我们知道Foundry是有坪效问题的,产线聚集了大量装备形成的流水线,4次曝光就是四套设备串联了,占地越来越大,这也意味着良率的掣肘必然会极大制约产能,进而引发巨额亏损。

【3:关于有评论称可以借用日韩二手装备和盗版系统加快“去美产线”建设的问题】:

当下流行一种<售后去美化>的模式,就是引进非美的二手机台(日韩台装备),加以翻修和调试,普遍认为可以达到130nm-90nm;但操作系统可能面临盗版或许可争议,要知道这些精密工业软件不像数据库管理那么简单,都是内嵌材料物理算法的设计。这也是国产化的主要掣肘,技术上可以实现对应的机台制造,但是短期没有必要,而且工艺调通以及形成不同工艺搭配也需要更长时间,且良率也无法保证。类似的项目比如张汝京先生的青岛芯恩28nm非美产线,即使凑出了一套装备也不能短期点亮和投产,不跑个2-3年,整条线的光学畸变不稳定,后端的IP就不能固化,如每张订单从tape-in开始调试3个月设备,就还是科研课题的结果了,这也是即使90nm光刻及所有机台装备实现国产也很难被Fab上线实用的原因。

再者,虽然日韩同为长臂管辖区,但此前几年尚且可以合规引进二手装备,加以调试,再搭配正版或盗版操作系统;这是装备领域的一条隐性产业链;如今几年内即将凑成的非美28nm产线也正是源于这个渠道。其中最具价值的点,是能够把冷机点热、产线调通、工艺良率调通的团队,冷机热机之间相差了10X-20X套利空间,这是维持二手装备产业链繁荣的利差。当下确定的是,我国28nm产线的关键装备已经禁运,美方正在持续排查“在美”和“非美”的供应链漏洞。

【4:关于28nm和14nm的产能掣肘问题,以及竞争环境】:

前面讲过,12吋线全部不能排除美国设备。同时14nm工艺又主要是美国IP,但10nm-7nm-5nm没有这个问题,使用台韩的装备都能解决。TSMC 7nm制程,源美IP占比<10%,所以其7nm芯片直到Y20年一直可以向HW供货,但当前使用最广泛的14nm节点,TSMC供货则会受到限制,因而HW海思才会加速导入7nm/5nm制程中去。而目前使用最广泛的14nm产品,HW也许有意将其分散到SMIC,而后者的掣肘是扩充14nm月产能,这是截至Y20年的办法。这两年,HW海思积极的扩大分散芯片制造来源,不断增加对SMIC的14nm和N+1制程技术的New Tape-out数量,包含HW手机的麒麟芯片也是首度在SMIC进行NTO,而随着Joe Biden的新政更为苛刻,即使确保该制程的美国技术IP占比<10,也是不能规避制裁。

此外注意,TSMC南京厂在28nm以下的供应是以12nm和16nm为主;去年我在南京厂调研期间,知道TSMC已在把支持上述两个节点的后端老兵都调来南京,这些老兵已专注在这两个节点练了8-12年…;成熟的12nm和16nm工艺高低搭配,针对SMIC 14nm是竞争力有余的。今年初,TSMC南京厂官宣28nm扩产,原来月产能2万片,新扩产计划应该是4万片,虽然不算大的,但却是针对SMIC,当下SMIC 28nm勉强1万片月产能,甚至不足以满足HW的需求,SMIC亦庄在建的北方厂设计产能有30万/月。那么,SMIC的竞争对手只有TSMC南京厂么?当然不是,来看一组数据对比,三星西安厂未来设计产能是40万/月,海力士是17万/月,其余加上长三角一地碎片。其中以三星西安厂为例,这些产能并非都是Flash/Mem,而是包含大量的Logic产线,并且西安厂二期是含代工业务的。那么且不说国内谁会去找三星代工(下游产品竞争),假设西安厂二期的代工业务规模起量,那么前门有TSMC南京,后门有三星西安,SMIC在28nm及以下制程的生意就不好做了。SMIC在Y20年的14nm月产能仅2000-3000片,直到Y25年计划是,全部14nm(16nm)节点及以下产能可以占到9%,而台湾的14nm产能我记得Y20年是63%,那么,9%产能将会是由多少台机组贡献的?此外,FinFET制程的产能也极昂贵,业内的投产核算模型是,平均每扩充1000片需要投资1.5亿至2.5亿美元。

BTW:如前所述,14nm主要是美国IP,但10nm-7nm-5nm没有这个问题,使用台韩的装备都能解决。我们知道SMIC正在积极追求更微缩制程的开发,原因是旨在规避14nm美方IP限制;比如SMIC N+1就是等效浸没式7nm,且这个7nm还用不到EUV;但它相比TSMC的密度规格和微电性能几个方面都有不小差别,那么Foundry的经典经济模型在短期就不容易成立;如今SMIC代工芯动科技的流片项目,良率指引还未公布;以及,由于产品家族高低搭配的种类不旺盛使其下线的部分瑕疵die也难留作它用(想想INTC Core i那几款搭配)。目前的规格比较是,N+1工艺对比SMIC 14nm功耗降低57%、逻辑面积小了63%、SoC面积减少55%。仅评价晶体管密度的话自然大于TSMC N’10节点,否则啼笑皆非咯。

BTW:SMIC尚且找不出几件28nm以上制程的设备,即使有,也不是国产的;何谈14nm国产呢。

【5:关于上海微电子的国产光刻机即将适配28nm产线的传闻】:

上海微电子的SSX800光刻机,宣称是国产28nm适配装备是存疑的(但反正年底就可以验证了);一方面,国内光机科研领先的长春光机所在去年刚刚启动EUV光源和曝光机课题,承担DUV任务的上海光机所也没有可量产的28nm精度的DUV光源;另一方面,即使凑出了一套设备又如何,它不跑个2-3年,整条产线的光学畸变不稳定,后端的IP就不能固化,那么每张订单从tape-in开始调试3个月设备…,这就还是科研课题的结果了。

【6:国内非美28nm产线的热机落地进程】:

国内最早的 “非美28nm线” 几年内即将诞生在青岛。青岛芯恩目前估值百亿+,猜测HW基站芯片将在青岛首先复产。我个人消息来源是,HW大概率会接手张汝京先生在青岛组建的去美28nm线;其中的包含日韩二手装备组成的产线已经点亮成行,但工艺和良率尚需时间磨合,这正是张老师全球组队的努力,把装备点热即可完成使命了,此后整条线的商业量产的经济性和运营就不是他的工作了,而正是HW的工作。项目总投资额150Y,澳柯玛作为早期表面的大股东,不妨猜测实际的战略型出资人是哪一方?【澳柯玛仅代持,它现在归属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融控集团】

青岛芯恩目前估值百亿+,预计HW基站芯片将在青岛首先复产。这其中的难关和最具价值的工作,并非二手日韩台装备的进口渠道,而是能够把冷机点热、产线调通、工艺良率调通的团队;冷机/热机之间相差了10X-20X套利空间,这曾是维持二手装备产业链繁荣的利差。在此之前,仅有几家海外大厂及指定服务商具备工程资格。具备热机水平的工程师,需要5-7年的产线工况实操,不同品牌,不同类别,不同材料参数,极度专业性;且这项工作无法通过招募几位骨干工程师闭门解决,要知道这些装备都是拆机的,一整条二手线,百多台设备,且存在跨代代差,且缺少正版工业软件、缺少辅材,热机过程更加复杂,需要团队将整条产线所有装备的参数一致调通。张汝京先生最具实力的出手,就是他能够找齐全球的原厂老师傅共同协作把冷机点热、产线工况调通、多种工艺搭配、良率和成本性调优。倘若仅仅是进口二手冷机,而不作调参,则不具有任何价值。期待看到全球第一条“home made 28nm”产线的投产。【当下芯恩投产的是8吋线交付功率型产品,而28nm的工艺/良率还需要几年内磨出量产水平】。【此外确定的是,我国28nm产线的关键装备已经禁运,美方也持续排查“在美”和“非美”的供应链漏洞,日韩引进渠道也许有变数】。

【答疑+转发知友评论】:有人认为国内Fab完全不可能摆脱美国装备,从而引进日韩台装备搭建去美产线是不可行的。这是错误而陈旧的认识,不了解行业上游。—— 在几个主要制程节点,日韩台与美的技术流派都有不同,前者工艺自研了数年,且装备也有自研或彼此联创的,比如Samsung/TSMC。台积电技术本身就主张广义去美化,三星略逊但是同样也算。先进制程芯片制造这块,美方话语权不高的,尤其在10nm以下,美方强掌控力的是在10-12-14-16-22这几个节点。举例,韩国本土最大的设备厂商Semes细美士是三星的全资子公司,韩国一线上市设备厂商Wonik-IPS大股东也是三星,等等。倘若明天美方限制对三星出口设备,三星可以极低成本拿出一整套去美化装备替代方案,而且是热机上线的。倘若去过三星或Hynix等厂商,会发现每个工序的设备,都是以70%美系+30%韩国设备的方案配置的,且要求工艺参数都要看齐美系设备。因此几年前,我方向同样具有去美/防美需求的日韩台厂引进一/二手装备和辅材,引进技师翻修和调试,此操作已经例行多年,不止芯恩,再去看看长存等等?

知乎原文